欢迎访问本站,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
世邦数码网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小说

翻译家高兴的2017年外国小说书单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2-24 3:33:40 人气: 标签:好看的外国小说
导读:匈牙利,这个不大的中欧国家,目前竟有好几位小说家享誉世界,同时活跃于欧美文坛。克拉霍尔卡伊拉斯洛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代表作《探戈》因奇特、艰深和神秘早就引发

  匈牙利,这个不大的中欧国家,目前竟有好几位小说家享誉世界,同时活跃于欧美文坛。克拉霍尔卡伊拉斯洛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代表作《探戈》因奇特、艰深和神秘早就引发起欧美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2017年,这部奇书终于由翻译家余成汉语。这既是小说的胜利,更是翻译的胜利。

  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阴雨连绵、濒临死亡的小村庄。那里,地产冻结,牲畜典当,磨坊关闭,气象诡异,整个村子一派景象,充满了气息。显然,一场危机迫在眉睫。大多数村民都已远走他乡,但也有十来个村民依然留在村里,浑浑噩噩,行尸走肉般演绎着酗酒、通奸、、、做梦与梦破的活报剧。这时,一个名叫伊利米阿什的人和他的同伙出现了。蹊跷的是,伊利米阿什数月前已遭。而此刻,人们却看到他和同伴正朝小村子赶来。这难道是神迹?他们的出现在村民眼里无疑是救世主,点燃了他们中的希望。因而,人们期待着他们的来临,相信这两个复活者能带领大家摆脱灾难,走出困境。他们欣喜若狂地跟随他们,跳起了死亡舞蹈。到末了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复活者和救世主实际上是。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人类的智力永远落后于,因此,他们永远难以,无法摆脱的掌控。

  阅读《探戈》无疑是场挑战和。你需要静下心来,方能读出各种意味和奥妙,方能感受到小说的无穷魅力。光小说标题就有多重含义。首先,它指小说中的一场舞蹈。当一切为时已晚时,村民们聚集在湿淋淋的山洞里,喝得烂醉如泥,并开始狂舞。其次,它也指小说的结构:如探戈般不断地前后跃动,由一位幕后人着。最后,它也是一种隐喻,暗示和死亡气息。克拉霍尔卡伊拉斯洛的小说主题阴郁,句子绵长、密集、怪异,地点含糊,意思难以捉摸,情节跳跃性极强,结构常常呈放射性,叙事者总是模糊不清,结局充满神秘意味。字里行间充满了黑色幽默感。评论界一般将他归入后现代派小说家。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称他为“匈牙利当代录大师,令人想到果戈理和麦尔维尔”。《探戈》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读者不妨对照着看。但要做好思想准备,看长达七个多小时的电影《探戈》同样会是场挑战和。

  读赫拉巴尔,不禁会想到哈谢克。总觉得他们志趣相投,气脉相似。他们都将目光投向了平凡的人。他们都善于使用幽默和这一有效的手法。赫拉巴尔承认他是哈谢克的传人。但仅仅继承,显然不够。继承时所确立的自己的声音,才是赫拉巴尔的魅力所在,才让赫拉巴尔成为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河畔小城》等作品让我确信了这一点。《严密的列车》同样让我确信了这一点。花城版《严密的列车》由《严密的列车》《小汽车》和《中老年舞蹈班》三个中篇小说组成。其中《严密的列车》无疑是整部小说集的灵魂和支柱。相对于《过于喧嚣的孤独》的集中和密集,相对于《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的有趣和苦涩,相对于《河畔小城》的松散和自然,《严密的列车》真的是以列车行驶的节奏推进的,渐渐地加速,直至紧张和快速。这一回,赫拉巴尔的笔下是二战时期捷克一座小火车站的几名职员,依然是些普通百姓。赫拉巴尔从来只写普通百姓,特殊的普通百姓。他将这些人称为巴比代尔。巴比代尔是赫拉巴尔自造的新词,专指自己小说中一些中魔的人。他说:“巴比代尔就是那些还会大笑,并且为世界的意义而流泪的人。他们以自己毫不轻松的生活,粗野地闯进了文学,从而使文学有了生气,也从而体现了的这些人善于从眼前的现实生活中十分浪漫地找到欢乐,因为眼前的某些时刻不是每个时刻,而是某些时刻,在他们看来是美好的他们善于用幽默,哪怕是黑色幽默,来极大地装饰自己的每一天,甚至是悲痛的一天。”这段话极为重要,几乎可以被认作是理解赫拉巴尔的钥匙。巴比代尔不是完美的人,却是有个性、有特点、有想象力、也有各种怪癖和毛病的人。兴许正因如此,他们才显得分外的可爱,饱满,充满了情趣。《严密的列车》中的列车调度员胡比齐卡就是这样一个巴比代尔。胡比奇卡风流成性,绯闻不断。他还有个怪癖,每回与车站女电报员风流之后,喜欢在女电报员的上盖上一个又一个火车站的戳,连日期都不落下。然而正是胡比齐卡,在关键时刻,凭借智慧和勇气,不惜自己的生命,炸毁了德军运送武器弹药的“严密的列车”。人性的复杂、幽深和丰富,渐趋紧张的节奏,极有味道的语言,让《严密的列车》格外的好看和耐看。读赫拉巴尔,我们不仅会笑,也会感伤,甚至会哭。赫拉巴尔还满怀,将语言和细节提升到了诗意的高度。这既是生活的诗意,也是小说的诗意。

  尼日利亚有着深厚的文学传统。要知道,阿契贝、索因卡等文学大家可都诞生于那片非洲土地。读到伊各尼巴雷特的长篇小说《黑腚》时,我们同样感觉到了尼日利亚年轻一代作家的实力。变形是作家们常用的手法。奥维德、卡夫卡、舒尔茨都是变形手法的大师。不少作家都通过变形手法去抵达更高的艺术真实。巴雷特在《黑腚》中也使用了变形手法,但他通过这一手法去深入生活和社会的真实。小说主人公弗洛一来,从黑人变成了白人。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他也一步步变成了一个无情、忘恩负义、数典忘祖的人。耐人寻味的是,他都变成了白皮肤,唯有一处没变,那就是他的黑腚。这一过程牵涉到尼日利亚生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小说家呈现生活和社会细节的能力和才华实在太强了,你甚至都能在小说中闻到尼日利亚特别的气味。如此,《黑腚》就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单纯的故事,而变成了整个社会丰富的画卷。巴雷特显然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立足本土现实,写得特别聪明,追求变化,轻松自如地运用各种写作手法,语调又是喜剧性的,时而还加入一点场景。他肯定是希望将《黑腚》写成一部雅俗共赏、生机勃勃同时又寓意饱满的好看的作品的。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