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
世邦数码网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小说

人文主义没有过时中国正需要这个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5-7-28 19:23:23 人气: 标签:中国现代优秀小说
导读:书展回顾名家贰■新快报特派记者周雯实习生刘影婷出生于河南,成长在,美国教书四十余载,但在晚年,李欧梵选择了定居。今年,对这位世界级的人文学者,给予了一个重要

  书展回顾

  名家贰

  ■新快报特派记者周雯

  实习生刘影婷

  出生于河南,成长在,美国教书四十余载,但在晚年,李欧梵选择了定居。今年,对这位世界级的人文学者,给予了一个重要的荣誉——书展年度作家。

  今年73岁的李欧梵,为书展安排了三场活动:7月16日以个人开篇,之后两场结合今年书展“从阅读世界”的主题,与两位年轻学者聊“从探世界:文学创作和文化理论”,以及与两位外国学者谈“从世界视野重塑文化”。

  三个标签:

  学者、文化人和业余爱好者

  李欧梵给自己贴了三个定位“标签”:学者、文化人和业余爱好者。“李欧梵的第一个身份,一定是学者。”李欧梵的学生、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在接受采访时说,“在1980年代,李欧梵就在文章上说,将来两个作家会影响中国文学界,一个是写《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另一个是米兰·昆德拉。而当时中国学术界还未认识这两个作家,事后证明李欧梵没有看错。影响中国最深的三位美国华裔学者,老的是夏志清,较年轻的是王德威,而中间的就是李欧梵。”

  至于文化人的身份,李欧梵说这是自己在的尝试,自2004年定居后,李欧梵出版书籍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用专栏文字写文化观察,这是李欧梵对文化的一种担当,透过文化评论来警示不要失去文化多元性。对于最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李欧梵对古典音乐、电影的喜爱一直挂在嘴边见诸报端,而今他开始学习德语。

  “对少数人有,

  我的文化写作就没有白费”

  虽然在接到邮件时曾动念头婉拒领,书展上李欧梵接受采访时说,荣誉是种责任,自己接受荣誉,也意味着担起责任。他口中的责任,一是抛头露面在中高度,二是检验自己十几年来的试验。

  “我做的一些试验不成功,但对少数人生活上有,会得到某种灵感,自己的生活,这样我十几年来的文化写作就没有白费。这十几年来,我是了至少一半的学术生命来做文化工作。”李欧梵在首场年度作家时,如此看待从2004年定居后的这11年,他说,如果作为纯粹的学者,已经可以写五六本书了。

  “年纪越大,越发现业余的事情越来越重要,甚至比专业还重要。”李欧梵说自己曾写文章市侩的,“市侩的地方,就是一切以钱为中心。我不相信资本主义是万能的,但无奈的是很多人都被它吸去了。之前写过资本主义的文章,但没有反应。”

  至于内地的变化,李欧梵不断地感叹发展太快,“中国发展太快,有些地方超过欧美,比如说股票。鼓励各位关心人文主义的人发声,你们有你们的办法。中国正需要这个,人文主义没有过时。”

  虽然李欧梵笑称,三场活动之后,自己也要告别书展。但对于文化,他显然无法告别。他说自己在没有买房,但会“定居”这里。

  【谈】

  “它独特的地方正在于它的混杂性”

  问:之前书展,为何还是安排了这么多场活动?

  李欧梵:我并不代表我不支持书展,因为不管我怎么,毕竟(书展)是一件好事。因为它用各种方式,包括各种商业行为来鼓励大家读书,我现在那个基本线是只要一个人愿意买书读书都是好事,我讨厌大家都不读书。我还有一个小小的想法就是希望书展能够正爱书的人,有藏书架、特殊版本、很难找到的书等这类爱书者,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大家聚一聚、聊聊天甚至于把一些书拿出来展览一下。

  问:在已经定居11年,和当初选择定居时有何不同?

  李欧梵:现在的跟以前是很不一样的,我自己已经住了10年了,现在已经变成居民了,包括地名对我也不再新奇了。令我担心的地方就是当年新奇的不再新奇了,可是新的东西还没有出来,应该是一个很创意的、很动感的地方、都市,我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令我不再惊奇呢?因为自然的理由就是我在住久了,在任何地方住久了都会觉得那个地方不新奇了,可是有些城市是不断地在重新创造自己,比如说伦敦、纽约。所以你把跟世界其他城市比较的话,的优势越来越少,甚至被新加坡赶上了。还是有它独特的地方,所以我才留在的。它独特的地方正在于它的混杂性,就是你在会碰到各式各样的人,那些人也难以想象的。

  【谈写作】

  “我心目中的作家都是很孤独的”

  问:写作的人收入并不高,会觉得年轻的作家越来越少吗?

  李欧梵:还是有年轻的作家,但不只是,我想也许中国内地、也是这样,看的读的越来越少。可是我觉得一个真正在写作上有抱负的作家,他的生成就是靠自己的一种坚定的毅力,他不是那种为写作而写作的,那么这点我很,我心目中的作家都是很孤独的,不是为了读者而写的。很多作家像卡夫卡,他写的小说最多也不过那几个朋友看,后来在别的地方登过一些东西。到底多少人看我想他是不管的,他进入自己的世界里面,现在我们认为他是了不起的现代主义的巨人,我想这种情况会有,不管任何地方还会有这种作家,也许年轻作家,也许是20年后他们会被发现,不停地被发现。

  问:会觉得当下的时代里,文学都变得式微吗?

  李欧梵:文字不死,文学不死,可是呢,形式会改,各种各样的形式会出来,有时候我们是料不到的。我是一种的心态,可是我文字跟文学是不死的,这两个是联系在一起的。以文字带出来的那个世界叫做文学,如果没有文字不算文学,比如说电影不算文学。也算一半,因为它有剧本,就文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对我来讲,写作的目的就是把文字的潜能,它的背后的文化用种种创意的方式把它带出来。现在的危机不是文学的问题,而是大家对于文字不够严谨,不够重视。可是我就觉得在这个时代啊,越是看的人少,越要关注这个,才能够使文字不死。对中国文坛,我的一种看法就是,大家写得太快了,连我们看得都看不及了,作家的创作欲太旺。一个小说出来,简直是难以想象地快,就像中国的发展一样。对我来讲,文字的这种琢磨,这个是要花很多工夫的,不然的话你搞别的算了。

  评他人

  “张艺谋,我最喜欢的是《黄土地》,我以前上课都教的。那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拍的,现在如果说江郎才尽的话,就是他们可能太聪明了,以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于是就不拍这种电影了。我认为不见得,我毕竟还站在艺术的这一面,我觉得一个真正好的艺术家,你拍三部赚钱的片子之后,就应该拍一部完全不管赚钱的,偶尔张艺谋会有令人惊奇的东西,比如最近那部《归来》,张艺谋的好片子都是这种小电影。可是他拍最糟的是《金陵十三钗》,那个简直是不应该拍的。”——李欧梵评张艺谋

  “黄子平,干脆讲到底,我觉得他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的学者。每一篇文章出来都了不起,可是他写的不多,他这个人很清高的,完全不顾名利,我常看重他。陈平原是最多产的,可是都言之有物,最近又出了一本书,我有时这样想,他怎么有时间写这么多东西,我说我一篇花那么多时间,而且他那个格调非常清新,不,不卖弄理论,很扎实,很用心,我在看到他,吃了早饭就赶紧跑过来找资料,研究中国教育,各种资料都在找。钱理群我跟他见面比较少,这人也是很了不起,大家很熟悉的就是他受到各种压力,他的原则。”

  ——李欧梵评三位学者

  李欧梵

  1942-

  生于河南,年少时迁居并毕业于大学外文系,在学期间曾与同学白先勇等人创办《现代文学》,带动文坛潮流,其后负笈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中国思想史,师从史华慈和费正清等大师,获颁博士学位。

  他的创作类型广泛,既有关于现代主义和现代文学评论,又有如《西潮的彼岸》和《上海摩登》等散文;除了学术作品之外,他又以音乐和电影评论人身份书写音乐导读《音乐札记》及电影评论《睇色,戒:文学、电影、历史》,借多重身份与读者同游不同文化世界。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